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9日消息,眼下,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正在试种5200亩旱稻,在防沙固沙的同时可收获优质大米,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据旱稻种植项目负责人魏智恒介绍,他们将试种5200亩旱稻,采用精准耕作技术播种,利用水肥一体滴灌方式浇灌,按照有机水稻标准进行管理。
魏智恒告诉记者,初步测算,每亩旱稻种植成本为2000元以上,主要包括土地、水、肥、滴灌管、人工、机械作业等费用;每亩可产450公斤优质大米,按照售价30元/公斤计算,亩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魏智恒说,此次试种的品种是旱香一号、旱香二号,预计每亩灌溉用水量为280立方米,比普通水稻灌溉用水量减少600到800立方米,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4月21日,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沙工人在种树治沙(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4月20日,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甘肃农民何振声和妻子马海霞在帐篷里休息。
每年的四、五月,是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集中种树固沙期,数千名来自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治沙工人投身大漠,吃住在帐蓬,为库布其沙漠种植树木、铺设固沙障。
目前,在政府主导、亿利集团等龙头治沙企业的带动下,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了25%。
2008-2013年间,第一期内蒙古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治理项目以现代汽车生态园为基地,直接投资1191 万元,吸引了超过2000 名志愿者前往查干诺尔湖,协助当地环保人士参与荒漠化治理,为草原腹地铺上5000 多万㎡的一年生碱蓬、芨芨草等固沙植被,使查干诺尔湖成为全球范围内草地恢复面积最大的单个地区。
而现代汽车集团2016“内蒙古治沙”活动的目的地,就是前往内蒙古锡林郭勒正镶黄旗的盐碱沙漠中,去感受那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并参与当地的环保项目。
其实这是一项由现代汽车牵头,生态和平亚洲和锡林郭勒当地政府参与的环保项目,并已经在中国运行多年,成功的让很多盐碱地又重新恢复了绿色。
这些芦苇幼苗全部来自离这里20分钟路程的培育基地。
中国绿化基金会、团中央中青信用志愿汇、内蒙古林业厅、呼和浩特市政府、呼和浩特警备区、清水河县四大领导班子、中国绿化基金会沙棘治沙扶贫专项基金会、内蒙古青年志愿者协会、内蒙古小记者协会等单位的领导和来自陕西、甘肃、宁夏、四川、广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宇航人志愿者及国外友人1000多人参加了种植沙棘树活动。
她在自己种下的小树上仔细的佩戴好铭牌,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对家人的祝福,并祈祷环境更好、家人幸福,一并都托给了这颗小小的沙棘苗…
” 据了解,五良太沙棘基地是宇航人沙棘治理荒漠化、“中国沙棘第一村”建设的基地之一,总建设面积10000亩、127万穴、254万余株沙棘。
大公网内蒙古4月22日讯(记者王月)主题为“种一棵沙棘 绿一片荒漠”的第四届宇航人“沙棘生态先锋”国际沙棘植树节,4月21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五良太乡、和林格尔新区公布营两地同时举行。
这片位于内蒙古库伦旗的沙地被人称为“东北第一漠”,已成为展示沙漠文化和草原文化的旅游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要的不仅是治沙守护家园,更打起了让沙子变金子的主意,沙漠旅游、沙漠水稻、沙地产业、沙地扶贫…
”库伦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仇玉敏说,库伦旗持续开展南治沟、北治沙活动,依托荒山和沙漠的独特景观,将发展旅游业融入生态环境治理中,以绿色产业富民。
广阔的草原上不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肆虐的狂沙。
南治沟北治沙,内蒙古库伦旗绿甲一方 这片位于内蒙古库伦旗的沙地被人称为“东北第一漠”,已成为展示沙漠文化和草原文化的旅游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要的不仅是治沙守护家园,更打起了让沙子变金子
2020-07-17第七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候选人来了,请投票! 其文学评论《文学改革及对人的研究》,长诗《第十三个战士》,短篇小说《天堂里的孩子》等十余个作品获得自治区 “五个一工程”奖等政府奖, 2001年他被评为自
2020-07-17还记得在沙漠中,用6年花3000多万种植大米的小伙吗?后来如何了 而他在沙漠种植大米最艰难的一个问题就是水源,我们知道种植水稻的话,一定需要很多充足的水,而沙漠却是一个缺水的地方,这就有了一个很大的矛
20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