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55年,三代人,一个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当前位置:
  1. 首页 >
  2. 洗沙机 >
  3. 详情

塞罕坝:55年,三代人,一个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塞罕坝 治沙 林场 治理 相结合
更新时间:2020-07-17

全球四分之一新绿来自中国(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16))

全球四分之一新绿来自中国(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16))

2017年12月,满头银发的陈彦娴,“60后”的时任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80后”副场长于士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往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领取了“地球卫士奖”的奖杯。

“绿进沙退”的嬗变,源自生态优先,强化保护。

在神州大地上,还有许多这样创造奇迹的生态卫士、治沙英雄—— “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绿进沙退”的嬗变,源自尊重自然,科学治理。

“不能叫沙欺负死!”4万平方公里沙漠成绿洲,当年誓言成真了

“不能叫沙欺负死!”4万平方公里沙漠成绿洲,当年誓言成真了

重读他们的故事,我们就能找到荒漠变绿洲的密码所在—— 宝日勒岱,1938年出生于乌审召一个贫苦牧民家庭。

殷玉珍清楚记得,过门的第40天,才看见一个人从她的家经过。

翻开这部厚重的治沙史,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部门的协同配合,更能看到无数治沙人的辛劳付出。

2003年,宝日勒岱退休后,每年都去毛乌素沙漠种树。

再过十天,您心念念的塞罕坝林场将五彩色斑斓

作为第一代建设者走科学求实之路的见证者,刘海莹常常对年轻一代的林场职工说:“塞罕坝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有良心的,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悟它,它会用绿色回馈我们” 据粗略统计,1962年至1984年,塞罕坝林场共造林100万亩,总计4.8亿余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12圈;保存67.93万亩,保存率70.7%,创全国造林保存率之最。

可怕的冬季,处处寒风处处霜,冰雪是最大的敌人,少粮无菜,生活困顿,寂寞和疾病时时考验着塞罕坝的建设者们,此时在塞罕坝,能住下来就是奉献. 张启恩来林场时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组织一声召唤,他退掉北京林业部家属院的房子,五口人举家迁上塞罕坝。

关于塞罕坝,有人说是“一片林到一片海”,有人说“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有的摄影家关注是自然风光,有的诗人写的是满蒙风情...... 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直属林场、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万人呼吸一年,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到10倍。

中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数十年来,中国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说: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为世界医治“地球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

孙国吉表示,“十四五”期间,防沙治沙将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

70年使不毛之地变“人造绿洲”,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在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在拉树苗途中车祸遇难。

年过七旬的牛玉琴仍然坚持种树。

4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新闻展示